:::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Indigenous Students Resource Center

:::

族群簡介

魯凱族社會的特色為任務分工縝密的階級制度,融入婚姻、政治、宗教、祭祀與藝術各領域。以百合花為「魯凱族族花」,文化核心價值以百合花的配飾權最富特色,具有表彰聖潔、膽識、勇氣與尊榮的意義,經濟生活以小米種植為主體,小米收穫祭為最重要的祭典。魯凱族人口約13,465人(民國109年 (2020年)1 月)。

家園介紹

魯凱(Ngudradrekai,簡稱Rukai)一詞的來源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目前仍無定論。一種說法認為Rukai 是魯凱族人的自稱,係指「住在高冷山上的人」之意;一種說法是Rukai 轉化自排灣族語詞中,有東方、上游、深山等意,意指的是魯凱族居住地;第三種是從卑南族語詞的Rukai 而來,指稱緊鄰山腳的聚落。魯凱族關於人類創生的神話有三種,一種是東魯凱群所傳承的外來說,相傳祖先是由海外登陸東海岸後,落腳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另一種流傳在西魯凱群中,認為先祖是由太陽、陶壺或石頭創生;還有高雄茂林下三社的口述歷史,認為祖先是發源在茂林區大、小鬼湖地區。魯凱族部落分布於中央山脈南段兩側,分屬高雄縣、屏東縣與臺東縣三個行政區。

按居住環境與文化認同,分為東魯凱、西魯凱與下三社三群。三群之間語言、社會制度、文化表徵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其中下三社與東、西魯凱群的差異最大,甚至各部落語言的辭彙、腔調也有很大的差別。

東魯凱群位於臺東卑南大南溪上游,部落有臺東縣卑南鄉東興新村。西魯凱群居住在屏東霧臺隘寮溪流域,屏東縣霧臺鄉境內包括:好茶、阿禮、吉露、霧臺、神山、大武、佳暮、谷川八個部落,部分遷居三地門鄉青葉、德文、瑪家鄉三和美園與臺東縣金鋒鄉等部落。下三社群則在高雄茂林濁口溪流域,部落有高雄市茂林區多納、萬山與茂林。近年,魯凱族人基於工作與就學等因素,實際居住在原鄉的人口只佔總人數的一半,約有一半的族人離開原鄉至都會工作,像是距離高雄、屏東都會區比較近的屏東縣市、高雄市,以及臺中市、新北市等地,形成親屬或地緣性的聚居。

生活型態

1. 產業與飲食

魯凱族的經濟生活有農業生產與狩獵活動兩方面。農業方面主要種植小米、旱稻、甘薯與芋頭;狩獵生產方面,以山豬肉等為肉類食品來源。魯凱族人傳統主食是甘薯跟芋頭,族人常烘烤芋頭乾,以方便保存。芋頭乾要食用時,通常加入蔬菜和肉類煮成粥狀。此外,花生因為容易種植與取得,而成為常見副食品。

狩獵是屬於男子的工作,男子要狩獵捕獲野生動物才能算是成年人,當男子陸續獵獲六頭(有些部落獵獲五頭)長出獠牙的公山豬(walisane)後,才可享有象徵獵人勇士榮譽的百合花配戴資格。小米在魯凱族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歲時祭儀都以小米為中心,在喜慶宴會中會製作小米糕abai,象徵分享和慶賀。

魯凱族也跟排灣族一樣有製作cinavu(意思為用葉子包裹食物)的風俗,作法以假酸漿葉包裹芋頭乾粉末,並以肉塊為餡。

2. 服飾

魯凱族男女傳統服飾 魯凱族的服裝屬於方衣系統,以棉麻為主要材料,底色以黑色為主,再以紅、黃、綠三原色等鮮豔色彩刺繡襯出圖案。男子傳統服裝以皮革為主,過去在平時戴皮帽、頭巾、上衣、肩帶、腰帶、鹿皮衣、鹿皮套褲等,盛裝時加上頭飾。女性日常服裝包括頭巾、長袍、腰裙、綁腿、手套等等,盛裝時同樣換上刺繡、珠繡裝飾的衣服,再加上花冠、頸飾、肩飾等各種飾品,如今在祭典隆重場合或婚禮皆可看到族人盛裝著傳統服飾以示重視,並藉此彰顯本族文化。

魯凱族傳統衣飾文化中,按照階級有不同的限制,諸如服裝的紋路為例,有頭目專屬的百步蛇、太陽、人頭、陶壺等圖案;貴族可以用人形紋、蛇紋等;平民服裝的圖案,可透過納貢而獲得更多圖案的使用權。目前,受生活環境與資訊發達影響,使用的圖案與表達主題更加多元,傳統圖案的使用禁忌與規範也漸趨開放,唯頭飾配戴權,尤其是熊鷹羽(赫氏角鷹)的插飾,為大頭目專屬,各部落均有嚴謹的禮儀規範,不得任意穿戴。 百合花象徵品德良好、純潔無瑕 魯凱族的竹製梳子 木雕刀柄上可見百步蛇圖騰。

3. 藝術

◎百合花百合花在傳說中與祖先起源有關係,尤其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族地區。傳統上,百合花對於男性而言是英勇、能力的象徵,捕獲六頭(有些部落標準為五頭)以上的公山豬,經過公開表揚與配戴儀式後,才可以擁有配戴百合花的權利。百合花飾品對於女性重要性更大於男性,百合花象徵女性品德良好、純潔無瑕。正式的「百合花飾品」是百合花中間夾有紅色金鳳花,是貴族才有的配戴方式,而平民女性想配戴這樣的百合花額飾,必須經過「配花權儀式」(kialidrau)之後,才能擁有配戴百合花飾的權利。

◎雕刻魯凱族的雕刻分為木雕、石雕與皮雕,其中以木雕表現頗負盛名。魯凱族雕刻常運用於大型立柱、簷桁、橫樑、壁板等建築構件,以及木湯匙、木凳、連杯、梳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器物上。其中,百步蛇與祖靈傳說有關,在文化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成為常見的圖騰。傳統上雕刻是頭目家的權利,平民沒有雕刻這些紋路的權利,也不能買賣或讓予,目前這項禁忌與限制逐漸消失,讓雕刻工藝有更多傳承與發展的機會。

4. 建築

魯凱族居住的中央山脈南段,屬於中海拔山區,氣候炎熱、潮濕,當地黏板岩質成為建築材料。西魯凱群跟下三社群發展出以石板為建材的石板屋,具有冬暖夏涼的功能;東魯凱群因為石板取得不易,使用木材、竹子為主要建材,並受地區族群關係影響而有青少年集會所的出現。 石板屋的門、窗、前庭及座椅等布局 魯凱族的家屋只有在樑柱部分使用木材,主屋其餘部分與前庭、圍牆都以石板鋪設砌成。

石板屋屋體一般為橫向長型,共有兩個門;屋體內分為三部分,中間是臥室與起居室,左右兩旁一邊是廚房與倉庫,一邊作為走道與工具放置處。魯凱族石板屋因為石板採集不易,加上建造耗時,已經都改為鋼筋水泥建材的屋體;少數族人將石板貼砌在水泥外牆,以保留傳統石板屋的概念。

魯凱族人石板屋規模因為階級而有所不同,以頭目的家屋最大,除享有雕刻屋簷的權利,前庭也較寬敞,部落族人會以長方形大石板立柱(sadrengedrenge)標示當家頭目的居所,也是召集族人聚會的司令臺,該聚會廣場稱為kalatadrane。魯凱族建築除了家屋外,也還有涼亭與工作小屋,以石板、木材與茅草搭建而成,涼亭為休閒之處,而工作小屋則是女性織布的地方。

魯凱族祖先

魯凱族傳統的社會文化中,社會階級分為頭目、貴族、士(族)、平民四個社會階級,社會階級是透過世襲而獲得,並在部落中接受頭目的領導。各階級權利義務各不相同,結婚後可因嫁娶或入贅的對象,而讓子女階級產生改變。

 1. 家庭與婚姻

家庭是魯凱族最重要的親族單位,魯凱族家庭採用偏向於長男繼承的雙系繼承法則,由家中長男繼承家屋、家名,其餘子女婚後必須遷出,若是家中無男性則由女性招贅繼承。婚姻方面以一夫一妻制的嫁娶婚姻為主,擇偶對象務求門當戶對,首先考慮階級身分,以雙方階級相同的「同級婚」最為族人所接受。

2. 部落與頭目

部落為地域性組織,由單一聚落或數個鄰近聚落組成,兼有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社福等功能。魯凱族的部落以當家頭目為傳統世襲的領袖,並包含各種專業的長老士族,像頭目報信代言人(marudrange)、家族代表、軍事戰略家、工藝匠師、分享操刀手(siabakale)、占卜祈福(taraivigi)與禮儀祭師(bariakalai)等,以不同專長領域來支援部落的各項需求。雖然,頭目具有相當大的權利,但公眾事務仍然會透過部落會議討論後執行。

3. 階級制度

魯凱族的階級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士族、平民四個階級,每個階級所能享受的權利不同。頭目與貴族社會地位較高,也擁有較多土地資源,有向族人徵收土地、山林稅收,以及身體刺紋圖騰、家屋雕刻的權利。士族階級介於貴族與平民間,是具有優異功績或者特殊才能的村民,擁有頭目給予的特殊權利,像是免稅、戴花環等。

士族階級的傳承受到長男繼嗣制度影響,只有長子能夠繼承為士族階級,其餘為平民。平民在進行各項工作前,像是砍木材、結婚、過路、釀酒等,都需要支付部分稅收給頭目。而平民在進行特定儀式與繳交特定稅賦後,也能夠獲得特殊權利,像是身上刺紋圖案使用、百合花裝飾權、服裝圖案裝飾使用及部分人名使用等權利。

風俗情懷

魯凱族相信各種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包含自然類的太陽、星星、月亮、彩虹和百步蛇、雲豹等等,另外亦包含對過往祖先靈魂的溝通與祭拜。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因政策關係,傳統宗教觀念的發展受到干擾,甚至部分傳統文化與宗教儀式都在此時期停止辦理。民國50 年代(1960 年代)開始,基督教、天主教傳入部落,使現在各部落間都能看到西方式的教堂建築,並且與傳統宗教同時並存。

魯凱族人現在多數都改信西洋宗教──基督教,其已成為支撐與影響部落的一股力量。近年,魯凱族的傳統文化也與教會開始有新的互動,像是霧臺鄉神山部落的天主堂,教堂的聖母瑪麗亞以傳統魯凱族裝扮呈現,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信仰,共振魯凱文化的新生命。魯凱族的傳統祭典以小米為中心,小米收穫祭於小米收割後舉行,下三社的多納部落則有獨特的黑米祭典。此外,族人有盪鞦韆的活動習慣,盪鞦韆具有男女交誼的功能,在婚禮或豐年祭典時舉辦,活動刺激精彩,為祭典帶來高潮。

1. 小米收穫祭

小米在魯凱族人生產活動的農作物中為大宗,歲時祭典都以小米為中心,其中又以收穫祭最重要。收穫祭是魯凱族為了感謝神賜予豐收,在小米收成後進行的祭典。祭典儀式中,魯凱族人會準備小米糕、小米飯、小米酒祭祀神靈祖先;另外族人也象徵性的將農作物納貢給頭目,頭目將一部分提供給需要的族人,一部分祭祀祖靈,具有收稅與分享的意義。

豐年祭在傳統社會中,辦理時間前後超過一個月,現在由於生活型態改變,以一天到三天之間為限,並固定於每年的8 月15 日(目前官方規定每年7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為魯凱日)舉行。為避免傳統祭祀儀式與現代信仰教義二者敬拜方式的觀念產生禁忌上的衝突,也將祭典中祭祀的部分簡化,而以部落族人的團圓聚會、分享文化為主要的活動精神。

2. 盪鞦韆

盪鞦韆是魯凱族傳統祭儀的重頭戲之一,具有男女交誼的功能 盪鞦韆活動通常在婚禮時舉行,原來是大頭目家女性的特權,但每年在豐年祭典時,大頭目會把盪鞦韆這項特權讓給族人,不但慰勞族人辛勞,也提供青年男女接觸的機會。盪鞦韆時由男性負責搭設鞦韆架及擺動鞦韆繩,並邀請未婚、品行良好之女性登上鞦韆架,由男子將女子盪到最高點,非常緊張刺激。盪鞦韆不論是在結婚時或是在豐年祭時舉行,都為活動帶來高潮。

3. 黑米祭(tapakadrawane)

魯凱族人相信,黑米包含稻米種、小米種兩種,兩種種籽是神靈由深潭中取來送給耕作的婦女。族人按照傳統祭儀,在每年11 月辦理黑米祭,感謝神靈為族人帶來黑米種子,其中,以茂林多納部落最為重視此祭儀。

4. 萬山祖靈祭(molapangolai)

molapangolai 是萬山(Oponoho)部落最原始、最具特色的祭典活動,每四年舉辦一次,約於春季時期,在指定地點Lapangolai 祖靈屋舉行。主要活動內容是doloi(神石)的祭儀,祈求保佑族人平安、健康,並以taavala 競賽活動來考驗年輕人是否有能力抵抗外侮、保護族人安全。